top of page

五感共融

滿田彌生 劉亮延

封面.png

這堂課由滿田彌生與劉亮延老師帶領,探索臺東的文化與藝術。

滿田老師引導同學反思文化觀光與文化保存的平衡,討論成功案例如池上伯朗大道,啟發永續觀光的可能性。劉亮延老師則透過攝影,帶學生理解「瞬間真實」與「直視他者」,並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實地拍攝,展現臺東的獨特面貌。

同學從靦腆到積極參與,結合專業背景提出見解,拍攝作品蘊含個人視角與故事。這堂課讓學生在藝術的視野中,發現臺東的文化之美與深度。

共學臺東

蔡欣純 吳竣逸

449045_0.jpg

本課程由蔡欣純、吳竣逸老師帶領,以培養學生的「視覺觀察力」為核心,結合臺東在地文化與自然特色,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感受臺東的多元與創意。

 

從童話故事的色彩觀察延伸至臺東的食農教育,深入了解「米」與「釋迦」等重要作物的現況與意義。同時,課程安排包括南迴藝術季的校外教學、排灣族琉璃珠手作體驗,以及邀請設計師分享臺東地區的設計專案。

透過手作課程與實地參訪,學生不僅能體驗文化,還能反思短期觀察的成果,進而融入創作設計中。本課期望學生以「心」與「眼」探索臺東的「色彩」、「藝術」與「創意」,開啟對地方的深層理解與多元連結,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與使命。

知行相融

林玲遠 蕭鄉唯

封面

這堂課程由林玲遠與蕭鄉唯老師規劃,透過樸門教育、排灣族文化與AI影音教學,帶領同學從思維到行動,探索永續與文化的深度關聯。

 

在樸門課程中,同學參與互動遊戲,發現生態系統中各環節的緊密相連,並反思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靈性課程則啟發學生探索內在平衡與五行能量,激發更多心靈層次的思考。

排灣族文化的參訪與AI影音教學,讓同學實際接觸原住民的傳統美食與文化,並開始學習運用短影音記錄課程收穫。

 

儘管過程中部分學生感到課程密度過高或需要更多互動,但他們對生態、文化與行動力的體悟逐漸深化,也期待未來課堂更生動有趣。

跨域共感

劉美珠 陳美靜

封面.png

由劉美珠與陳美靜老師設計的課程,透過身體感知與藝術創作,引導學生以臺東為場域,重新認識自我與地方的連結。

 

課程以呼吸靜心、身體覺察、手模製作與上色,讓學生在「動」與「靜」之間體驗身體的存在與地方的意象。

學生透過手模轉譯自身感受,並結合色彩創作與詩句書寫,探索在臺東生活的記憶與感知。課程將慢活理念融入實作與思維,打開感官,串連個人、群體與臺東的多元連結,深化對地方的理解與認同,打造一場以身體為媒介的創意之旅。

慢活新韻

 

周財勝 簡齊儒

周財勝老師與簡齊儒老師透過多樣的活動與講座,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與學習。

 

課堂上,老師們鼓勵學生赤腳感受土地,並放慢步伐,專心於當下,讓學生學會如何重新認識生活與自我。特別是力克·胡哲的勵志故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無論身體有何缺陷,都能積極面對生活。

 

此外,講座中對臺東原住民文化的介紹,使學生對臺灣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生們還透過小組活動、詩歌創作等形式,提升創造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課程中結合的戶外活動與互動,激發了學生對自然和文化的尊重與愛護,並反思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他們普遍對課程感到滿意,並期待更多的實踐與探索機會。

慢學共創

 

林岑陵 林谷靜

IMG_2610.jpeg

由林岑陵老師與林谷靜老師帶領,課程設計注重小組報告與演講訓練,讓學生們在探索臺東的文化時,能夠進一步了解當地的藝文活動、原住民語言及文化。

 

透過研究與討論,學生們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成果,並加深對台東在地特色的認識。而校外教學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文化的理解與感受。

 

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讓學生拓展視野,也幫助他們更貼近臺東的多元文化。

聲文共譜

 

董恕明 廖克紹

封面.jpg

在這門課程中,董恕明老師與廖克紹老師帶領學生從臺東這片土地出發,探索土地的深遠意義與文化內涵。

 

課程透過移地參訪與專題演講,讓學生了解在地音樂的製作過程,並邀請專家分享各地文化背景。學生們在課堂上將自己從演講中選出的語句與音樂相結合,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歌單,並進行短文創作,增強對物件與情感的表達能力。

 

此外,學生還學習音頻處理,通過對音樂的深入體驗和詞彙的精確描寫,激發創造力與跨領域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對文化傳遞的認識。

  • Facebook
  • Twitter
  • YouTube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