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知行相融
林玲遠 蕭鄉唯

結合臺東大學兒童文學與人類學專業背景,以「人與環境」為核心議題。課程透過專題講座、校外參訪及互動工作坊,深化學生對自然、生態與文化的理解,並鼓勵以創意方式表現學習成果,激發對臺東與臺灣的關注與認同。

  聚焦「人與環境」議題,課程設計以臺東為核心場域,透過多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自然與文化的互動關係,並鼓勵對地方特色與永續未來的思考。

  課程採單元設計,第一單元以通論形式啟動,透過專題講座介紹臺東的自然與人文特色。樸門永續生活的實踐者受邀分享「照顧地球、照顧人、分享多餘」的核心理念,讓學生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經驗。課程同時融入數位學習,教授短影音製作技巧,鼓勵學生透過影音形式展現他們對環境議題的理解。

  第二單元以「自然與人」為主題,採用現象學視角,從感知入手,結合宗教與文化元素,如印度阿格尼傳承的五行觀點,探索自然元素與人之間的互動。為深化學習,課程安排兩次校外參訪,分別至排灣族土坂村及魯凱族達魯馬克部落。這些參訪幫助學生了解原住民族如何運用自然資源及其生態智慧,同時啟發對多元文化的反思。

  飲食文化也是課程的重要環節。講座中,臺東在地飲食文化的介紹以人類學視角切入,讓學生從食物的製作與共享,理解人與環境的連結。課程透過理論結合實地經驗,幫助學生發展對自然與文化的深層理解。

互動工作坊為課程的亮點之一,設計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分別扮演水、植物、人類及陽光等角色,思考它們彼此之間的關聯與影響。活動採用具象化的方式,如拉繩模擬行動者之間的連結,營造輕鬆有趣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創意表達。

  初期調查顯示,多數學生對臺東的認識有限,透過課程的介紹與實地學習,他們逐漸對地方文化與自然產生濃厚興趣。儘管當前課程對在地認同與專業發展的影響尚不明顯,但學生的好奇心與參與度已有明顯提升。

  未來課程將以專題導向進行優化,結合「東臺灣人文創新創意競賽」的需求,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地方的理解與創新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資料蒐集與觀察,認識所處環境的特質與意義,並逐步發展與地方的連結。

  課程以臺東為起點,從自然、生態與文化的互動出發,引導學生探索人與環境共生的可能性。同時,也讓學生對臺灣整體自然與文化有更深層的關注。透過多元教學活動,學生不僅學習知識,更內化核心素養,邁向永續發展的終身學習之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