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慢活新韻
周財勝 簡齊儒

圍繞「慢活、慢食、慢讀、慢聽」四大主題,利用臺東在地元素進行跨學科教學,結合實作與檔案評量,探索臺東的慢生活哲學。課程讓學生體驗慢食、慢聽、慢讀的實務操作,並討論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進一步理解並推廣臺東的慢活文化。學生在過程中提升了對臺東文化的認識,並學會了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以「慢活、慢食、慢讀、慢聽」四大主題為基礎,將臺東在地的自然、文化與生活方式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入理解當地的慢活哲學。授課教師周財勝與簡齊儒設計了一系列跨學科的學習活動,從歷史文化、人類學、音樂、社會人文等多個角度探討臺東的獨特魅力,並強調素養導向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提升其自主探索能力與文化敏感度。

  課程的設計首先從「慢活」概念的建立開始,學生們透過實作與討論,理解「慢活」不僅是放慢生活步調,更是一種身心靈的調整,幫助個體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在「慢食」的部分,學生們探索臺東在地的飲食文化,體會食物的來源、製作過程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並學習如何將慢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透過與當地農民與廚師的交流,學生不僅認識了當地食材,還深入了解了慢食運動的發展與意義。

  在「慢聽」環節,學生們聆聽並分析當地原住民的音樂,體驗音樂的節奏與情感表達。課程強調音樂不僅是聽覺的享受,也是理解文化和情感的橋樑。學生們學會了如何選擇慢音樂,並將這些音樂作品與自己的生活感受結合,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理解力與審美能力。

  「慢讀」的活動讓學生們選擇與臺東文化相關的書籍進行閱讀,並透過閱讀分享會,討論書中的思想與生命哲學。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增進了理解和批判能力,還學會了如何將閱讀與實際生活結合,提升了他們的反思與創新能力。透過這些活動,學生對於臺東的文化認識更加深入,並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課程中的實作環節設計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與合作學習,特別是跨學科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能夠在小組討論與實作中發揮各自的專長,並互相啟發。例如,音樂系的學生能夠分享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華語系的學生則對於書籍的內容有更深的見解,這樣的異質合作不僅促進了學習的多樣性,也提升了課程的深度和廣度。

  課程強調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式學習,學生們在活動中不斷反思、實踐並創新。每一個課題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能夠從實際經驗中理解慢活的重要性,並將這些經驗應用到日後的生活中。課程結束後,學生們展現出更高的學習動機和創造力,並對未來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深的理解。

  總結來說,課程不僅讓學生深入探索臺東的在地文化,也幫助他們建立了正確的生活態度,學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平衡,過上健康而有意義的生活。未來,教師們將繼續在課程中加入更多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深化對臺東慢活文化的理解,並激發他們對當地文化的熱愛與學習動機。

  • Facebook
  • Twitter
  • YouTube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