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共學臺東
蔡欣純 吳竣逸

從西洋文學與視覺藝術出發,結合食農教育與藝術實踐,培養學生細膩的觀察力與多元文化理解力。透過校外教學、工藝手作與團隊合作,啟發學生深入反思在地議題與自我成長,展現學習的素養導向。

  將臺東的自然景觀與文化底蘊融入課程設計,並透過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人文思考與創意實踐能力。本課程以「視覺」為核心,整合西洋文學與藝術設計專業,搭配食農教育及文化體驗活動,為學生帶來深具啟發性的學習旅程。

  在課程的設計上,我們以臺東為實踐場域,藉由食農議題與藝文實作,引導學生從「色彩」的視角切入日常生活與在地文化。例如,我們安排學生參與南迴藝術季的作品觀賞,深入探討臺東地區如何以設計改變城市景觀,並讓學生親自體驗排灣族傳統琉璃珠的製作過程。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感受到手作的樂趣,還能將自身的觀察融入作品設計,從而深化對臺東文化與自然的理解。

  食農教育是課程中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帶領學生走入田間,近距離了解臺東的主要農作物如稻米與釋迦,並探討這些作物在地區發展中的重要性。透過這些活動,學生學會將課堂所學與實地經驗結合,進一步思考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可能性。例如,某位同學在課堂分享中提到,這些體驗讓他重新認識了自己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物來源及其背後的文化故事。

  此外,為了培養學生的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我們在課堂上引入設計思考的活動。學生來自不同科系,在小組討論中分享彼此的專業觀點,共同完成創意提案。這種跨領域的合作模式使學生學會傾聽與表達,並增強了他們在不同領域間連結知識的能力。例如,一次以「為自己設計宿舍」為題的討論,激發了學生對於個人需求與環境設計的深層思考,也讓他們意識到多元思維的價值。

  課堂的另一個亮點是邀請設計師及在地文化專業人士進行講座,分享臺東在地設計專案與文化故事。學生透過這些實例學習,逐漸建立起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一位同學反思:「這堂課讓我不僅能在教室學習,還能走進臺東,實地感受這片土地的色彩與文化,非常有意義。」

  隨著課程的深入進行,學生的成長顯而易見。他們不僅提升了視覺觀察力,還展現出更強的自主學習與反思能力。某位同學表示:「這門課程讓我重新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也讓我學會以不同角度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整體而言,課程以素養導向的學習模式,成功引導學生跨越學科界限,透過探索臺東的多元議題,啟發對生活與文化的深層思考。本課程的成果不僅展現於學生的作品與心得,更體現在他們面對未來挑戰時的自信與韌性。這份以臺東為核心的學習經驗,為學生鋪就了一條通往創新與人文關懷的成長之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