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共榮
滿田彌生 劉亮延
滿田彌生老師與劉亮延老師結合歷史文化、人類學、藝術攝影及社會觀察等跨學科元素,以「透過攝影學會觀看臺東」為主題,鼓勵學生探索臺東在地文化。課程安排包括實地參訪、攝影創作及小組合作,激發學生的文化敏感度及創意表達,並提升他們對人文與社會議題的深入理解。
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以攝影為媒介,學會觀看並理解臺東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與文化特色。滿田老師擅長以人類學的視角分析當地文化,而劉亮延老師則以視覺文化的專業引導學生進行攝影創作,兩位教師的互補合作使課程內容豐富多元。
課程設計包含多元的學習模式與活動,學生們參與了臺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傳統市場和臺東音樂節的戶外教學活動,這些場域代表了臺東的不同文化面貌—從史前歷史、日常生活到現代創意表現。學生透過攝影來紀錄這些場域的文化特色,並討論如何通過影像呈現不同的文化故事。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不僅學習理論,更能夠在實地參訪中直接體驗臺東文化的多樣性。
除了理論學習,課程中的小組合作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元素。學生們以「透過攝影學會觀看臺東」為主題,根據老師提供的指引完成攝影作業。在小組合作階段,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共同參與討論並合作製作攝影書或海報。美術產業系的學生通常擔任小組領導,運用視覺設計專長引導小組成員,這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也讓他們在實踐中提升了創意表達與溝通能力。
課程也將攝影作為表達情感與觀察社會現象的工具,讓學生從攝影中尋找和詮釋文化背後的故事,並進一步延伸到人文思考。在討論如Pasiwali音樂節等社會文化活動時,學生們開始思考如何平衡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商業發展的關係,這樣的課程安排引發了學生對當代社會問題的關注與討論。透過攝影與社會議題的結合,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也增強了對社會與文化現象的思考能力。
在課程的反饋中,學生們普遍對這樣的學習方式表現出高度興趣,尤其是能夠將課堂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的攝影操作結合,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與表達欲望。然而,課程中也觀察到學生對於更深層的社會結構和臺灣當地社會議題的理解仍顯不足。因此,下一學期的課程將聚焦於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臺灣社會的相關議題,並邀請性別認同、社工和心理學領域的專家來討論臺東的社會案例,期望能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與思考深度。
總結來看,課程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模式與跨領域的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深入理解臺東在地文化,還激發了他們的文化敏感度、創意思維和人文關懷。透過這門課程,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觀看與表達臺東的故事,也開始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文化的多樣性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