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聲文共譜
董恕明 廖克紹

以臺東的自然與人文為靈感,透過音樂、文學與藝術跨領域結合,帶領學生探索抽象概念的具體化表現。同學參與校內外活動、聲音採集及創作實作,深化對臺東在地文化的認識,激發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意。

  以臺東的自然與人文為核心,將音樂、文學與藝術跨領域結合,旨在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深化其對臺東在地文化的認識。課程設計從討論課綱開始,兩位教師根據各自的專業背景,協調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與形式,並以實作和活動為主要教學方式,降低理論灌輸的比例,讓學生在具體化過程中體會抽象概念的轉化。例如,學生被要求以一件「身外之物」來詮釋自己對臺東的理解,一位學生形容臺東像一把傘,提供保護的同時也隔絕了外界;另一位學生則認為臺東像橡皮擦,既象徵進步中的破壞,也傳遞修復的希望。這些具象化的表達,幫助學生從全新的角度看待臺東,並反思其文化意涵。

  課程的另一亮點是「臺東的歌單」活動,學生分組根據個人生活經驗與創意選擇音樂作品,搭配對臺東的理解創作專屬的歌單。這些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促使不同背景的同學在互動中交流想法。課程並不僅限於教室內的學習,學生參與如「月光海音樂祭」等校外活動,深入了解音樂表演從舞臺到幕後的籌劃過程,進一步認識臺東的文化特色。此外,教師還巧妙利用校內場域,如結合小說創作元素與臺東音樂風格,指導學生撰寫以臺東為主題的故事,幫助他們從文學和音樂的角度更深入理解臺東的多樣性。

  在課堂互動中,教師特別強調鼓勵學生主動表達,並引導他們思考,例如討論「抽象概念具體化」時提出問題而非直接給出答案,讓學生透過討論與思辨找到自己的見解。這種方式初期可能讓學生感到不適,但隨著學習的進展,逐漸有學生能在課堂中從容地分享意見,並展現更深層次的理解。為了促進跨科系學生間的合作,課程安排多次分組討論,讓來自音樂、文學、美產等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機會交換觀點。從最初的陌生到逐漸熟悉,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協作,並以口頭報告或書面短文的形式呈現討論成果。

  課程後期,學生進一步參與聲音採集與創作實作,將臺東的自然與人文素材融入個人作品中。例如,有學生以風聲、樹葉沙沙聲和艾納香植物為靈感,創作出一個充滿詩意與時間流轉感的空間敘事。這些創作不僅展現學生對臺東的觀察與體悟,也體現了課程強調的跨媒體融合與創新精神。

  透過課程,學生不僅學會在學術與藝術間建立連結,更在探索臺東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自主性與深度。課程強調「心中露,腳下路」,學生從最初的不熟悉到漸漸適應,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正是這門課程最大的收穫與價值。從討論、探索到創作,學生在這趟學習旅程中,不僅見證了自己的成長,也體現了跨領域學習的無限可能。

bottom of page